主持人 付玥:今年以来,金湾辖区医院频频传来捷报,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可以享有更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基层医疗服务“网底”兜得更牢了。所以今天想请李局长给我们分享一下喜讯,介绍一下目前金湾区医疗卫生建设方面的情况。
李翠英:奋进新征程,金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迈上快车道,医疗“软硬实力”均稳步提升。今年以来,总投资1.22亿元的三灶镇卫生院综合住院楼主体工程完工,金湾区小林医院正式揭牌运营,金湾区疾控中心项目动工建设,红旗镇卫生院顺利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级标准)等级评审;“十三五”期间全区编制床位、实际床位和全科医生数量实现翻番。目前,金湾区共有179家医疗机构,分别为公立医疗机构46家,民营医疗机构133家,执业(助理)医生820人,注册护士1021人,开设床位1456张,每千人医生人数1.84,每千人护士人数2.29,每千人床位数3.26,基本形成区、镇、村三级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初步构建“15 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立居民就诊“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镇”的分级诊疗机制,成功创建省级慢病防控示范区和省级健康促进区。
主持人 付玥:从刚刚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年来,金湾区无论是医疗机构数量,还是医生数、床位数都在持续地增加中。但群众普遍关注的还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们也知道,这也一直是金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着力点和攻坚点。那么有了这么好的医疗基础,我们是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的呢?
李翠英:金湾区卫生健康局统筹推进医疗、管理、服务联动改革,从多层次、多角度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一是加快重点学科建设,多项医疗技术排在全市前列。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和珠海市第五人民的医院产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被评为第一批“十四五”期间珠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创建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神经医学科成功创建国家防治卒中中心。二是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激活公立医院发展引擎。推进镇卫生院“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与资金分配改革,扬鞭催马,激发医院前进动力。三是加快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与金湾区小林医院建设医联体,采取一体化管理、两个联通、三个提升的“1+2+3”工作模式,将“三级”医院同质化、一体化服务送到小林片区居民家门口。
主持人 付玥:“15 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镇”“加快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从刚刚的一系列介绍中我们了解到,金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接下来如何乘势而上,推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更高质量发展呢?
李翠英: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建成珠海西部区域医疗中心、打造覆盖金湾、带动珠海西部、面向全市、辐射珠江口西岸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卫生联合体。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四驾并驱”,一是均衡布局全区医疗资源,加快推进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二期、市第五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公立医院全面提档升级,推动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和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建设成为规范化三级医院。二是重点发展建设立足金湾区,辐射珠海市的卒中、胸痛、创伤、孕产和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并重点发展建设省级、市级、区级临床重点专科。三是发挥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高栏港医院的龙头作用,探索建设以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紧密型医联体;四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全方位老龄服务新模式,并积极探索推进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力争在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5.5个,每个镇在2022年底至少建设一家普惠托育服务机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